引导学生不断感悟到读物中的“美”之所在
阅读活动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悟、把握、领会优秀读物的“秘妙”。从审美的
角度,我们把这“秘妙”称之为“美”。那么,阅读教学的目标、内容的第一个方面就是“美”的
积累、“美”在此处、“美”的发现。
01
“美”的积累
大量阅读优秀读物,是个体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基本途径。只要读者能不断地进入“审美
自失”的阅读状态,就能不断地感悟到读物中的美(秘妙)之所在。当然,并不要求读者
非要说出这“美”是什么,只要不断有所感悟,有所积累,语文素养就可能有所提高。前文
所举的许多大学者、大作家青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,一般人的经历也证
明了这一点。叶圣陶、吕叔湘曾指出过一种现象,即绝大多数人语文程度的提高都自感是
得益于课外看书。新课改启动前曾作过一次调查,有76%的学生也认为其语文素养主要
得益于课外。这表明“美”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条规律,这一积累过程之所以呈现为课外
现象,一是由于课外的自由性(如无外加的评论指引)使得这仅为“积累”的性质更为突
出,二是积累需要一定的量,而这“量”往往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达到的。
中国古代早有这样的丰富经验,张志公总结前人经验说: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
力,至少要教他们读熟两百来篇古文——这就是积累。巴金就曾介绍过自己熟读《古文观
止》的两百多篇文章的体会,他说:“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面了,虽然我
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,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,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
谓‘文章’究竟是怎么回事。”他又说,他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,慢慢体会到它们的“好处”,
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。请大家注意:尽管巴金先生自称没有好好研究,但重要的是有感
悟,有积累。《文心雕龙·知音》中提到“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而后识器”说的也是这个
道理。也就是说,“美”的感悟、积累越多,“美”的“内存”越丰富,就越能够感悟到读物的秘
妙,读者的阅读水平就越高。
美的感悟、积累是阅读教学目标、内容的题中之义。应当要求学生熟读乃至背诵一定量的
规定篇目(基本篇目),尤其是经典篇目,新课标已就此提出了古诗文背诵的“建议篇
目”。这项工作还包括:(1)执教者如认为教材漏选、错选,则应自行补选、另选优秀篇
目;(2)以此标准向学生推荐较多的优秀课外读物,列入“目标”检查,扩充“美”的积累。
02
“美”在此处
“美”的感悟因人而异,是内隐的“黑箱”活动——我们不知道某一读者的感悟水平如何,是
真正“知其所以然”,还是“不知其所以然”。阅读教学应当检验学生“知其然”的状况,并以适
当的方式帮助不知其所以然者知其所以然。古人将重点放在帮助上,通常的做法是以自己
的审美自失状态和体验指向,示意学生“美”在此处,暗引学生提高感悟水平。刘国正在
《我和语文教学》一书的“序”中忆及其老师陈小溪的这种教法:
陈老师只是指出来哪些篇要仔细读,要背;哪些篇只浏览一下就可以了,是很少开讲
的……但他常常吟诵,让我静听或者跟着哼,吟诵到好的句子,他就停下来,仰起脸晃晃
头,说一声“好啊,嗯”,我就是在这“好啊”声中体味其中的好处的。
鲁迅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中也有此类描述。其实,这是古代书塾的基本教学形态,
也就是古代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内容。实施这一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另一种更加明确的做
法是古代选本评点。几乎所有的古代选本都有评点,其实质就是一位不在场的教师明确指
出“美”在此处。现代语文教育应当抓住这“美”在此处的实质,并加以改造和发展。
首先,教师在备课环节应较好地把握读物究竟“美”在何处。有的是一个字(词),如“红杏
枝头春意闹”的“闹”,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的“绿”。有的是一句话,如“一枝红杏出墙来”“春风
不度玉门关”。有的是两句话或诗文中的部分句段,如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
青”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”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何人不识君”“暮春三月,江
南草长,杂花生树,群莺乱飞”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”“今宵酒醒何处,
杨柳岸晓风残月”,以及《岳阳楼记》中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《背影》
中的父亲攀爬月台一幕,《拿来主义》中的大宅子的形象比喻两段文字。有的是整部作品
皆有美感,难以句摘。古诗词中如白居易的《江南好》、李白的《蜀道难》、杜甫的《登
高》、杜牧的《江南春》、苏轼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、李清照的《声声慢》;古文中
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、《孟子》中的《天时不如地利》等;现代作品中如鲁迅的《阿Q
正传》《孔乙己》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、沈从文的《边城》、汪曾祺的《受戒》、舒婷
的《祖国啊,我亲爱的祖国》等。
当然,实际情形是复杂的。《游园不值》绝不仅仅是“一枝红杏出墙来”这句好,《岳阳楼
记》也绝不仅仅是好在那两句话。又如《小石潭记》通篇皆妙,其中“潭中鱼可百许头,
皆若空游无所依,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”尤妙;苏轼的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为超短型文的极
品,其中“庭中如积水空明,盖竹柏影也”又特别为人所称道;莫泊桑的《项链》也是全篇
皆好,又尤以出人意料的结局享誉世界。长篇小说情形则更为复杂,《红楼梦》“美”在何
处——几乎处处皆是,但仍有落入俗套之处以及对衣饰的过分工描;不少中外著名长篇,
局限、缺憾、败笔之处也并不鲜见。 |